今年年初以来,猪肉价格跌跌不休,折射出的是我国生猪市场长期存在的“猪周期”。本文深入浅出,用一文说透猪周期及其影响因素。
本文目录
一、猪价之殇
二、何谓猪周期?
三、猪周期的决定因素:生猪的生长周期
四、猪周期,为什么这么痛?
一、猪价之殇
墙倒众人推,破鼓万人捶。
猪价在去年乃至前年一路上涨,简直赚足了眼球,高利润吸引了众多养殖户加入了养猪大军。而伴随着目前猪价下跌,获利者立马出手,猪价转头下跌。截止目前,市场上已经出现了5.7元的价格。
猪价的惨烈程度一度登上热搜。
现在猪肉价格跌到什么程度了呢?我们先看几条相关新闻来感受一下。
“7月份以来,为应对生猪和猪肉价格过快下跌,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合计挂牌收储5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,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,稳定市场预期。”
“8月30日发改委发布消息,近期国家将再次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,多个地方猪肉收储已经开始。”
“农业农村部:猪肉价格近期下跌非常快,希望大家多吃多买!”
目前猪肉市场是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,连国家都看不下去了,除了主动开始收储吸收部分猪肉(提振情绪的作用大于实际作用——五万吨的收储和中国一年几千万吨的猪肉消费量来说微不足道)外,直接号召大家多吃猪肉。
如果感受还不是很深,再看下面这条信息。
“受生猪价格再次回落影响,发改委确定的猪粮比价由7月21日5.89∶1回落至9月8日5.26∶1,
自繁自养一头120公斤肥猪,亏损面由7月的100元至200元扩大到9月初的500元左右。
外购仔猪的养殖场,每出栏一头120公斤肥猪,近2个月亏损保持在1200元至1300元。”
首先先解释一下养猪的两种模式——自繁自养和外购仔猪。
自繁自养是指养猪企业自己从培育种猪,让种猪交配生下仔猪然后再养大出售的模式。
自繁自养的优点是可以降低成本,从而达到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目的。缺点则主要有不能实行全进全出原则,生猪出栏时间不统一,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很差。
外购仔猪是指养猪企业自己没有母猪生不了猪仔,要从市场或其他企业购买猪仔然后养大养肥进行出售的模式。
外购的优点是能够全进全出,饲养时间很短,至多饲养4个月的时间。这不仅可以有效防御疫情的发生,而且可以控制出栏时机。可是,外购仔猪模式需要一次性投入资金,其生产出来的利润都比较低。
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词汇——猪粮比,通俗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。
在生猪生产过程中,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%以上,而猪的饲料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粮食。因此,粮食的产量和价格直接影响生猪生产的数量和价格。
按照我国情况,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6比1时,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。
生猪生产的实践表明,猪价与粮价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、相互适应的规律,即“猪粮比价规律”,合乎这一规律,就可以实现产销的宽松平衡,否则就必然出现产大于销或产不足销的被动局面。猪粮比越高,说明养殖利润情况越好。
资料来源:中国养猪网
从图中可以看出,猪粮比价从今年6月份开始到现在就一直处于盈亏平衡点6:1之下,说明大部分养猪户大概率已经持续亏损三个月了。
而发改委数据显示,2021年9月第2周标准生猪头均亏损为674.70元,养殖户已经连续17周处于亏损中。可见目前的养猪行业相当惨淡,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。
亏损方面实际情况如何,我们可以从几家养猪上市企业披露的财报来一探究竟。
温氏股份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4.98亿元,同比减少160.14%。
正邦科技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4.3亿元,同比减少159.16%;
新希望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4.15亿元,同比减少207.94%。
牧原股份是行业中唯一一家仍处于盈利状态的上市公司。半年报数据显示,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95.26亿元,同比减少11.67%。
为什么牧原会盈利?这与上文提到的养猪模式相关,牧原股份采取的就是自繁自养模式,再加上还兼营饲料业务,有一定的成本优势,再加上自己其他方面的一些优势才勉强保持盈利。
而为了缓解因巨额亏损产生的资金压力,天邦股份就出售了以猪用疫苗为主的生物制品业务。另外拟向通威股份转让旗下水产饲料全部资产及业务,转让旗下猪饲料全部资产及业务51%股权,交易总额约为12.5-15亿元。
按理来说,几家养猪上市公司都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,尚且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,其他中小养猪场乃至个体养猪户的情况如何,则更不用多说。
二、何谓猪周期?
为什么去年还风光无限的养猪行业如今变得如此惨淡?这与我们今天的主题——猪周期密不可分。
什么是猪周期?
在学术界,关于猪肉价格的变化规律有个说法叫“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”,简称“猪周期”。
即猪肉产业发展一再出现的“猪肉价格大涨—母猪存栏量大增—生猪供应量剧增—肉价下跌—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—生猪供应量减少—肉价再次向上”的规律。
生猪存在繁殖周期,从母猪怀孕到育肥猪出栏大约需要10个月的时间,这导致养殖主体的成本投入与收益回报并不是同期发生的。
养殖户往往根据当期价格情况决定是否生产,在猪价上涨时,养殖户容易做出扩大生产的决策。
因此,仔猪价格基本可以认定为是后市生猪价格的重要指标。
在猪价高点,养殖主体往往会判断对后市有较为乐观的判断,从而继续通过采购仔猪、种猪扩张产能,而在猪价低点,养殖主体往往会收缩产能,进行母猪淘汰等,这使得仔猪价格往往与生猪价格在大趋势上是同步的。
由于我国生猪养殖主体的格局十分分散,市场中的一致预期往往导致大量补栏或者大量退出,从而造成价格的大幅波动。
资料来源:大连期货交易所
当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,无论是养殖户还是猪企,都会纷纷加大投资、加大扩张的速度,并由此导致供应量大幅增长。
但是,在母猪存栏量飙升以及生猪供应量大幅攀升之后,这个时候往往会形成一个猪肉价格的重要拐点。
在市场供过于求、猪价开始转向之后,市场的扩张热情迅速降温,包括母猪存栏量与生猪供应量都会迅速下降。最终猪价触底,并由此引发另一个价格拐点。
猪价与生猪的关系就如此周而复始,形成了大约每3-5年一循环的“猪周期”。归根到底,还是离不开供求关系。
可以说搞懂了猪周期,也就搞懂了猪肉价格的变化规律。企业可以通过猪周期进行生产的调节,而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提前预判猪价走势来进行猪肉股的投资。
更进一步,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足够大,拥有大量的闲置资金,也可以去期货市场进行投机套利。
猪周期表观表现为猪价的周期波动,而背后实质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周期变动,以及由此导致的生猪出栏量的周期变动。
这里我们引入了分析猪周期的核心变量——能繁母猪存栏量。在解释这个词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能繁母猪。
能繁母猪指达到生殖年龄而专门留作繁殖用的母猪,一般指8月龄以上的繁殖用母猪。
我们平常吃的猪叫做商品猪,商品猪是通过能繁母猪产仔然后养大、屠宰、运输最后送达我们的餐桌。
能繁母猪可以说是一台生产机器,有她在就能不断的产下猪仔。顺便说一下,能繁母猪在会计科目里属于生产性生物资料,而商品猪——也就是供将来食用的猪属于消耗性生物资料。从会计科目中也能看出两者的不同。
能繁母猪存栏量就是一定时间节点上的母猪的饲养数量,这个数值越大,代表着未来产下的猪仔越多,可供食用的商品猪肉也越多,未来的价格也就越便宜。
三、猪周期的决定因素:生猪的生长周期
前面说能繁母猪是分析猪周期的关键,因为是它在不断的产下商品猪。而猪从仔猪长成膘肥体壮的大猪是需要时间的。
能繁母猪也是从猪仔过来的,母猪 8 个月大可配种,经过 4 个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猪,仔猪经过 180 天左右长成商品猪。180天后,商品猪的体重达到110Kg,这时候就可以出栏了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养猪户都是养到刚好110Kg就出售。可能会根据当时市场行情进行一定的调整。行业内叫做压栏和提前出栏。
压栏就是养猪户由于猪价上涨产生惜售心理,生猪已经达到出栏体重却继续饲养,期望获得更高的利润。
提前出栏是指因为猪肉行情低迷导致越养越亏,养猪户就会选择提前出售来降低损失。
2002年后,我国经历了5轮猪周期,复盘各轮周期来看,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的产能波动与1年后的价格反向波动情况较为吻合。
资料来源:大连期货交易所
现在我们知道了能繁母猪存栏量影响着大约一年后的商品猪肉供给,进而影响一年后的猪肉价格这一条逻辑主线。那又有哪些因素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呢?
第一,养猪企业的盈利情况。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。
养猪户的行为逻辑是这样的:在猪价进入下行周期后,养殖盈利逐渐缩小,当猪价跌至成本线以下,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显著受挫,并开始停止补栏母猪。
随着猪价的进一步走低,养殖亏损扩大,养户会开始淘汰母猪。首先淘汰低效母猪,当预期极度悲观时,正常母猪的淘汰也会加速。
另外,即使价格进入了亏损区间,大量养殖主体会存在熬过周期底部迎来价格回暖的心态,故而很难迅速地缩减补栏母猪,往往只会淘汰低效母猪产能。这一惯性使得周期总存在一段磨底时期。
除了猪价,关乎企业利润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养殖成本。
成本结构中,饲料成本能占到60%,是成本里最大的一块。
猪饲料的主要组成是玉米、小麦、豆粕和其他添加成分,因此粮食价格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养殖成本的高低。目前粮食价格基本处于高位,对于养殖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。
资料来源:中国养猪网
在现在的情况下,大部分企业持续地亏损,能繁母猪存栏数也开始下降,但要真正反应到猪头价格上,还需要等上10个月到一年的时间。这也是对投资者耐心的考验。
第二,疫病。疾病不仅影响猪的存栏数包括母猪和商品猪,还有猪肉的贸易流通和猪肉需求。
从供需角度看,我国的生猪养殖主要区域和猪肉消费区域空间不匹配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末,我国能繁母猪存栏达 2045.0万头,猪肉产量 4255.0万吨。从区域看的话,四川省生猪产量居于首位,2018年出栏 6638万头,占比 9.6%,其次是河南省,6402 万头,占比9.2%,之后陆续是湖南、山东,分别在 5993 万头,占比 8.6%,5080万头,7.3%,再者是湖北、河北、云南等省份。
我国生猪出栏区域分布
资料来源:统计局
而猪肉净流入省份主要包括北京、江苏、浙江、上海、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。
因为供需区域的不匹配,猪肉贸易流通就显得十分重要,而一些疫情就会影响肉的流动进而影响区域猪肉价格。
2003 年春季,我国广东、北京等地发生非典疫情,国家应对疫情关闭了生猪购销市场,采取了限制生猪流动等措施,相互设障、隔离。农户卖猪也变得较为困难,餐饮业不振造成需求下滑,在供需两方面的作用下,猪价随之下行。之后,随着非典疫情的缓解,餐饮旅游业复苏,生猪需求回升。
2005 年 6 月四川出现人畜共患猪链球菌,人们对猪肉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,对需求造成一定打击,加速猪价下跌。
最近的2018 年,中国确诊非洲猪瘟疫情,疫情快速扩散。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初始,养殖主体大量售卖病猪,2018年8月-2019年1月期间,猪价由14.1元下滑至12.0元。
随着非洲猪瘟对能繁母猪的大幅去化,以及猪瘟传播前期恐慌性大量售卖生猪,市场上生猪供给极度短缺。2019 年1月后,猪价迅速攀升,12个月上涨 215%,在2020年1月达到 37.9元/千克的月度生猪价格历史高点。
由此可见,疫病既可能压制消费猪肉的需求,也有可能加快生猪存栏量的下降。当需求下降呈主导时,猪肉价格下降;当供给下降呈主导时,猪肉价格上升。
第三,环保政策。全国各地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, 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,许多规模较小的养猪户退出养猪业,造成了猪肉供给的减少,进而推高了猪价。
四、猪周期,为什么这么痛?
世界各国都吃猪肉,为什么在中国,猪周期的痛感如此鲜明强烈?
这主要还是与供给需求有关。
在需求端,猪肉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主要肉类来源,没有之一。
总量上,2019年我国猪肉消费占了全世界的44%,接近全球的一半。人均上,中国的人均猪肉消费量 为20.3公斤/人,而人均牛肉、羊肉消费量分别为2.2公斤/人、1.2公斤/人。
由此可以看出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绝对统治地位。
而美国2019年人均猪肉、牛肉的消费量分别是52.3、57.3磅,约合23.7公斤/人、25.9公斤/人。相比之下,结构就显得均衡得多。
而我国肉类消费的另一大主力——鸡肉,还远未达到能够撼动猪肉地位的程度。2019年,我国人均禽类消费大约在10公斤/人左右,而美国在40公斤/人以上。
可以看出,不管是人均肉类消费量,还是人均猪肉消费量,我国的数据并不算高,只是在我国,居民对于猪肉的替代消费品太少,猪肉在所有肉类消费品中的占比太高。加之我国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,一旦吃不上猪肉,猪价马上飞涨,这便对全球生猪市场的需求造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归根到底,还是大家太喜欢吃猪肉了。
另外,在我国的物价指数编制中,猪肉价格占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的比例大约为3%。也就是说,如果其他物价不变的话,只需要猪肉价格翻一倍,就能够额外拉动CPI上涨3%。
要知道温和通胀的CPI标准总共也才3%左右。加之猪肉上涨时,粮食饲料肯定也跟着上涨。因此,在联动作用下,单单猪肉发生大幅涨价,就不可能使通胀保持平稳水平。
这使得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,中国的金融分析师研究通货膨胀时,只盯着猪肉价格看就够了。
这也是猪周期的痛感为何如此强烈的原因。
在供给端,我国的生猪饲养中,中小养殖场和散户占据了绝对规模。目前国内规模场饲养的生猪占52.3%,中小户饲养的占47.7%。排名前十的上市猪企2019年生猪合计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8.27%。
而在美国,规模化养殖大概占据了98%,散户养殖的占比仅为2%,排名前十的猪企的生产规模占全国的40%左右。
规模化养殖的抗风险能力、对价格的稳健预期和逆周期调节生产规模的能力都比散户更高,这保证了生猪供给的相对稳定。
因此,从供需两方面看,根据我国猪肉消费偏好的转向和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推进,猪周期在将来带来的波动或许会有所降低,但仍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donglifeed.com/zhuyangzhi/137.html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donglifeed.com/zhuyangzhi/137.html
声明:版权归原创所有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